阅读历史 |

第六章 工资不太高(1 / 2)

加入书签

再次出现在表叔王德发面前时,赵安的状态用风尘仆仆形容再恰当不过。

半真半假。

心理状态大概跟下车发现县长就在前面,必须小跑几十步差不多。

「怎麽这麽久的?」

等了几天也不见表侄过来,王德发肯定有牢骚,丁大使那招呼早打了,还把表侄夸上了天,丁大使也答应让人过来瞧瞧,结果人一去就是几天,害的他只能跟大使不断打招呼。

「大爷,」

赵安忙用路上想好的说辞解释了下,一是将家里的事跟乡邻交待下,虽说家里没什麽值钱东西,可再怎麽着也不能放着不管。

「侄寻思清明节快到了,想着来扬州后一年到头难得回去几趟,便特意给爹娘的坟圆了一圆,结果就耽搁了下来。」

赵安口中的「圆坟」就是字面意思,将因雨水冲涮而不断变「小」的坟堆用泥土加固增大一下,这样就不至于年底上坟时找不到坟。

这件事必须在清明节前做,因为过了清明节民间有旧坟不动土的说法。

听了表侄的解释,王德发「噢」了一声牢骚去了不少,上了年纪的人对孝心这块都是比较看重的,自家表侄能有这份孝心,他这表大爷也觉欣慰。

马氏那边张罗了几个菜,爷俩边喝边说事。

按王德发的说法,丁大使那边他已经打过招呼,同僚之间也通了气,只等赵安去「面试」。

只要面试过了,那这差事就百分百没问题。

「大爷,我进了税务...进了税课司具体做什麽?」

赵安对所从事的业务这一块比较上心。

王德发笑道:「放心,不是叫你去帮闲巡栏跑腿,是跟你大爷一样在衙门当差,先在算房当个下手磨练磨练,等熟悉了再说。」

「算房」就是税课司的会计帐房,一年收多少税,减多少税,应缴多少税,衙门里的开支都由算房统计,是个要害科室。

赵安对表大爷的安排十分满意,进单位上班不在实权科室混,难道跑门房那跟门卫大爷卖报纸不成?

打算盘这活他虽然不精,不过一逢一进一丶一逢二进二的口诀还是会的,干上几天也能成熟手。

再不济,直接给他来个加减乘除,保管出不了纰漏。

工作科室算是定下来了,下面自是赵安关心的待遇问题。

编制肯定是没有的,甘泉县的税课司大使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吏员,试问单位一把手勉强在吏部挂了个事业编号,下面干活的怎麽可能有编呢。

别的赵安不清楚,但晓得一点,那就是明清的县级衙门以及下属单位实际都不是吃皇粮,吃的是县财政饭。

这个县财政饭也不是固定由什麽税来开支,而是由县令通过各种名目收取,收的多了替县里干活的就有钱拿,收的少了那就集体血亏。

印象中「火耗」就是朝廷给县级官员的福利。

所谓「火耗」指将收上来的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,徵税时加征的「火耗」肯定大于实际铸造的「火耗」,中间的差额便归地方官员支取使用。

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,甚至四五钱,偏远地区少些,如此自然加重百姓负担,雍正朝时施行「火耗归公」制度,但这样一来地方官员的收入就减少了,富裕地区还能维持,穷困地区的官员甚至都得借贷发放下面人员「工资」。

官员养不了干活的人,又不准收火耗,怎麽办?

于是,养廉银就出现了。

可养廉银的来源实际就是地方的火耗或税赋,说白了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
换汤不换药。

↑返回顶部↑
精品御宅屋m.yuzhai.info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