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章 我们是为朝廷聚钱(1 / 2)
第176章 我们是为朝廷聚钱
利润分红是赵安搞借读时就定好的政策,如今政策开了花结了果,府学上上下下为此出了不少力,很多事赵安这个校长就是拿个主意,具体办事的都是这帮学官,忙前忙后累的不轻,没理由不兑现当初的承诺。
「仁义礼智信」这一块,赵校长主打的就是信字。
无信而不立。
和珅已经看出借读这一被事实证明过的巨大商机,要求赵安明年在江苏全省推广借读,所收取的借读费用一律入内库。
朝中首相阿桂也在打借读费用的主意,让其心腹江苏巡抚福崧要求赵安将借读费用归入国库。
代表老太爷的和珅与代表朝廷的阿桂之间,赵安肯定选择和珅。
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,谁让赵安是靠议罪银发迹的,也是人家和珅把他从牢中捞了出来。
没有和珅就没有他的今天,因此不高举和中堂的大旗,他赵安就未免太不是人了。
但又不能把所有利润全交给内务府,那样就真是替人做嫁衣了。
后世各地学校搞借读,地方虽然收走学费大头,但学校也落了个实惠,这才积极配合。
学校不挣钱,校长不乐意,老师不乐意,连带着给师生们提供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也不乐意。
都不乐意,怎麽推进落实借读政策?
因此现在赵安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教育商业化这块蛋糕,切一块下来留给各地的学官和学校工作人员,提高他们的积极性。
说白了,就是得马上制定一个高福利的教育工资制度出来,让教育体系的所有人都从中受益,确保赵安调离教育系统后,这个系统不仅不会出现「人走茶凉」现象,还会无限怀念赵委员。
同时利用推进借读政策机会顺便再设立一个类似奖学金的机制,专门扶持优秀学生冲击举业。
双管齐下。
可惜,赵安不敢明目张胆用自己名字冠名,不然赵有禄这个名字在教育界怕是比老太爷都好使。
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,因为背后是一块很大的「人心」市场。
学官虽然处于大清官僚体系的边缘,于朝堂丶地方事务没什麽发言权,但学官对于学生有天然影响力,而学生又是官僚集团后备军。
这就形成一个事实逻辑。
只要学官和老师们人人夸赞赵委员,那学生们也会认为赵委员是好官。
等这些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举业有成当上官员后,一个现象就会出现。
那就是官场上将会有一批青壮派官员默默支持赵委员,哪怕这些年轻官员不支持赵委员变身赵莽篡夺老太爷的家产,他们也会保持沉默。
沉默,就是支持。
而直接受益的学官们转岗之后,对赵委员那必然是更加拥戴。
一个学党无形之中就出炉了。
明年的学费收入正式上缴,意味今年扬州府学的收入他赵校长可以独断。
现在扬州府学的教职员工因为招人增岗原因,已从原来的101人扩至215人。
赵安让马副校长支取的两万两是一次性发给这215人的福利,按级别高低分配,最低的扫地阿姨都能分几两。
年货什麽的也由府学统一采购,这笔开销不大,千把两足够。
工作会议结束后,赵安便把马副校长丶童主任叫到办公室开小会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