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分卷阅读58(2 / 2)

加入书签

但所谓的下策,竟然是全当无事发生,全军撤退?何等荒谬!箭在弦上,哪有不发的道理!

既然已经大军压境,就代表着已经和辽国撕破脸,必有一战。不战而退是什么逻辑?白白消耗国家粮饷和士气,降低了朝廷和军队的威望。等同于此行大宋是在自我内耗,而毫无益处。

刘韐被吓了一跳,站起来朝外张望,生怕岳飞的声音传出去了,他沉下脸怒道:“岳飞,你不过是军中最低等的伍长,怎敢妄论朝廷政策!立刻给我滚出去!日后只管给我看守粮草辎重,不准再到前方来!”

区区武艺出众而已,竟然胆大包天非议官家。即便再如何欣赏他的武艺,刘韐也不能留他了。岳飞还想争辩,刘韐已叫了守卫进来赶他走,望着年轻人被带走的背影,他别有深意地说了句:“官家的话就是圣旨啊。”

谁敢抗旨不尊?

他不敢,种师道也不敢。

果然,种师道按照朝廷计划好的策略,带领东路军前往白沟,途中这位老将不知是否为了完全考量,先行派出一队前军由统制杨可世率领,先去‘劝降’。

而同一时间,童贯执行了赵官家的第二条妙策,他亲自撰写了一封‘招降书’,快马加鞭送给了燕云守将耶律淳。按理说,他也是在忠诚地执行皇帝的命令。

只不过,没有人知道,他撰写招降书时,使了点春秋笔法,稍微‘润色’便将招降书变成了挑衅书。

童贯并非蠢货,他明白赵官家的三条旨意的意思,不想与辽国真正开战。

但,童贯想啊!

不开战,他哪来的战功?如何封王?

这才有了一封充满挑衅的‘招降书’。反正论如何,他童贯都不吃亏。开战,种师道若打赢了,军功属于他童贯。若打输了,自己则可以将作战不利的罪名按到种师道的头上。

历史上这一战,种师道不仅因童贯拒绝增援差点战死,战后还被宋徽宗一撸到底承担了所有骂名。

接到了童贯挑衅书的耶律淳下令见宋军即开战,可想而知宋军前往白沟劝降的的前军会遭遇什么。杨可世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,中了辽怨军埋伏,一触即溃,只剩几百人仓皇逃回。

很快怨军追击而来,种师道迫于童贯军令,下令不得出击,不得杀人。简而言之,和某运输大队长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一样,咱不打仗不抵抗不杀人。你敢出兵,那就是违抗军令擅自挑起两国国战,黑锅你不背谁背,你不死谁死?种师道是老将,他自然不敢。

不出兵,也不能后退,此时两军对垒,一旦他主动后撤,数万人军心必定涣散,定会遭到敌军掩袭,到时候可能辽军几千人能追着他几万人打,便真是一触即溃了。为了保存军力,他也无法后撤了。 W?a?n?g?址?f?a?b?u?页????????w???n?2?〇????5?.??????

五月二十八,童贯下令种师道东路军撤回雄州。

五月三十日,辛兴宗十万人于范村被辽怨军三千人击溃,数万人仓皇逃撤,死伤无数。

怨军集结一处,合力进攻种师道部。

六月二日,童贯拒绝派出增援,种师道部不得不趁夜突围。虽计划周详,但由于河北军队机动性太差,无法依照种师道的命令快速有序地撤离,被怨军追上。种师道不得不指挥军队迎战,但令人头大的是,他手底下的这支宋军哪哪都不行,连命令都无法准确执行,在怨军的骑兵冲击下散成一团,抱头鼠窜,根本组织不起来有效的反击。正是‘属大风雨,兵士自相蹂践,弃掷兵仗满郊’。

七十一岁的种老将军率领亲兵冲杀阵中,险象环生中带领残部终于撤回到雄州城下,童贯却不开门,只叫他戍守于城外。此时风雨大作,怨军就在后面虎视眈眈,随时会冲上来屠杀这群丢盔弃甲的宋兵。

在辛兴宗部下看守粮草的岳飞听到城中留言四起,兵卒哗然,得

↑返回顶部↑
精品御宅屋m.yuzhai.info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