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4章 丹凤眼(1 / 2)
第434章 丹凤眼
在古代,子孙往往是家族理念丶政治丶技能丶文化的一种延续。
你爹要是个屠户,那麽你多半也会成为屠户,而且你爷爷应该也是,至少会有三代的延续,三代之外发生变化,那是因形势运道而决定的,比如这一行不好混了,被迫改行,
又比如家里有了更好的选择。
任何家庭赖以维持生计的技能,都是轻易不外传的,人家靠这个生存呢。
琅琊王氏,并非只是字写的好,不过是因为出了一个站在书法界金字塔顶的王羲之,
所以给人们的印象,这个家族偏向于书法。
实际不是,王羲之父子之后,王家的书法大家几乎就没有多少了,这也造就了王羲之的顶级稀缺性。
那麽王羲之留下的墨宝,就成了琅琊王氏的一大政治筹码,而且人家这个筹码,能一直用。
为啥呢?因为只借不送。
当下珍藏在秘书省的一份《王羲之一门书翰》,从宋朝开始被叫做《万岁通天帖》,
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,这份帖子,就是武则天从王方庆那里借来王羲之丶王僧虔丶王荟丶
王徽之丶王献之丶王慈丶王志等七人书法作品共十帖填墨复制而成。
没错,它是个摹本,真迹还在王家手里。
而王羲之的真迹,只有王家的宗长可以拿出来,即将成为太子宾客的王仲,就是王方庆的孙子。
王仲即将入京的消息,已经在长安传开了,别说各地名流都开始汇聚长安,甚至已经有人往洛阳方向去堵人家去了。
原因就在于,皇帝李瑁派出龙武军,亲自去江南接人,这个信号很明显,王仲是不值得禁军护送的,值得禁军出马的,只能是王羲之的墨宝。
对于文脉昌盛的大唐来说,王羲之的真迹,是无价的,最牛逼的《兰亭集序》,被李世民给带进昭陵了,想要重见天日,惟有改朝换代,在唐朝,你是别指望是能看到了。
「自从王方庆之后,王氏宗长,就没有再进过长安,陛下此番安排,意味深长啊,」
中书门下,刑部尚书崔翘在谈完公事之后,吃着署衙供应的小食,缓缓道:
「上一次王右军真迹现身长安,还是在五十年前,当时有幸一观的,不超过百人,就连摹本《王羲之一门书翰》,我都没有看过,此番之轰动,比王方庆那一次有过之而无不及,已经有很多官员联名上奏,请求陛下于麟德殿设宴,邀群臣共赏。」
裴敦复冷哼道:
「王氏一门,最喜欢吹捧的就是王羲之,王羲之的名气,有一半是被他们吹出来的,
捧着几份字帖当宝贝,招摇过市。」
裴宽顿时皱眉道:
「你的字从师于河东卫氏,王羲之的字也是师从卫氏,但人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游历天下,集众家之长,其书已远非卫氏可比,你是不是没有见过他的摹本字帖?」
「一脉相传,没什麽好看的,」裴敦复颇为傲气道。
河东卫氏,这才是书法世家,这个家族不但研究怎麽写字,还研究笔墨等书写工具专业性堪称第一。
王羲之年轻时候就是师从于卫家的一个女人,名叫卫,人称卫夫人,而裴敦复的书法也是非常好的,因为跟卫家都是老乡,小时候也是跟卫家学的字,所以他自认与王羲之是一脉相传。
字写的好,那是做官的必备技能,但裴敦复本身,其实不喜欢写字,对名家字帖的兴趣也不大,加上王羲之的真迹和临摹本,轻易见不到,所以他没有看过也是正常的。
不像后世的我们,随便网上一搜,就能看到当下大唐万千世子挤破头都想亲眼目睹的书圣笔法。
「让他见一见吧,免得届时被人笑话,」裴耀卿朝李林甫笑道。
李林甫也是微笑点头:「这要向陛下奏请了,王右军神龙本,秘书省封箱,钥匙在陛下手里。」
真迹在李世民的墓里,而临摹本都出自于弘文馆,是由一群书法大家联手完成的,有些被李世民赏赐给了官员成为传家之宝,人家也是轻易不会让人观摩的。
而所有的临摹本当中,公推冯承素为第一,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,故称「神龙本」,也称《兰亭修》,当下收藏于秘书省,后世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。
裴耀卿和裴宽,觉得裴敦复的表现实在是有点丢人,大唐皇帝无一不推崇王右军,到了你这里,就同出一脉了?卫氏敢不敢认?敢不敢贴这个金?
↑返回顶部↑